买卖USDT赚差价 U商为何被定掩隐罪?

买卖USDT赚差价 U商为何被定掩隐罪?

引言:
近日,《中国检察官》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疑案精解 | 涉虚拟货币洗钱行为的司法认定》,是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U商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案件,被告人肖某获利6000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

关于U商买卖虚拟货币涉刑的案例,邵律师此前已写过多篇文章(可戳文末链接阅读)进行法理上的分析。

今天我们聊一聊更加实操性的问题,也是日常工作中邵律师被问的比较多的法律咨询。

(图片来源:X、Telegram)

 

01 现如今,连孕妇也做起了U商赚差价的兼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邵律师长期处理涉币类案件的原因,我感觉现在做U商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年前邵律师团队还办理了一起案件,某U商(这里叫她小美)涉嫌帮信罪,目前已取保候审。小美说起她为什么做U商呢,是因为去年怀孕了,在家没事做,看到网上的信息了解到买卖USDT可以赚差价,于是做起了U商的兼职,想着可以补贴家用。虽然是在某大型正规虚拟货币交易所中交易的,但还是收到了赃款。

还有一个信号,也能看出来U商群体越来越大,就是做这行周边产业的人似乎也更多了。用大白话讲就是,现在割U商韭菜的生意,是越来越多了。

你不是想做U商吗,它是有一定门槛的,数字钱包会不会用?怎么在不同交易所中搬砖能套更多的利?怎么对客户KYC审核?如何避免收到黑U?被冻卡了怎么应对警察?这些问题你都不懂吧,我在做U商的培训,课程价格仅售xxxxx元,感兴趣吗?能完美解决你在买卖U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障碍,性价比是不是很高?做培训多好啊,最赚钱的生意,就是教别人赚钱。

U商在交易的时候不是怕被骗吗?我给了你币,你不给我钱咋办?有的人就从这个点中找到了商机,做起了U商担保(有点类似支付宝、闲鱼平台)的生意。交易的你们双方不信任,那你们可以相信我,你们把钱和U都给我,我两边都扣点手续费作为我担保的成本,再由我转给你们双方,这样就完美解决了你们的信任危机。两头赚,无本万利,这生意真是太美好了。

本人一直感叹,U商实在是太难了,赚着白菜的钱,操着白粉的心,搬砖赚取千一甚至更低的利润,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收到黑钱的风险,以及还有那么多想割自己韭菜的人盯着。被冻卡可能还好说,我们团队已成功办理多起银行卡解冻的案件,而一旦涉刑,失去人身自由,那麻烦就大了。

 

02 被公安调查了,能不能主张自己无罪?

这是公民朴素的价值观,无论是当事人还是亲属,面对被公安调查的第一时间咨询律师的首要问题,就是:我真的只是买卖U赚差价的,真的不知道收了黑U,我能不能主张无罪?这样的询问作为刑辩律师的我当然非常能理解,但是,是不是说,你被公安调查了,直接说一句:“我对他人违法犯罪行为主观不明知”,就OK了?当然不是。

判定是否构成刑事犯罪,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行为人的主观明知程度。

以本文首部提到的长宁检察院办理的一起U商肖某犯掩隐罪案例为例,来说明行为人对交易对手方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观明知”的司法认定。

案情可简要概括为:肖某收购U后,卖给他人,他人支付给肖某的人民币系跑分赃款,肖某被判处掩隐罪。

 

邵律师评析:

肖某对上游他人获取的钱款具体的性质、来源都清楚吗?我相信他肯定是不知情的,因为他只管卖U,搬自己的砖。

那么,掩隐罪需要行为人对上游他人获取的钱款具体的性质、来源都清楚吗?也不需要。只需要行为人知道上游是赃款就行。

当然,没有一个当事人会在被讯问的时候主动去说,“我知道对方的钱是赃款!我的交易是帮助对方转移赃款的!”此时,就要结合诸多证据,推断行为人主观明知。比如本案:

1 交易方式隐蔽。双方没有用微信、QQ等国内软件,而是使用Telegram(又称纸飞机或电报)这种具有阅后即焚等反侦察能力极强的国外聊天软件。

2 交易模式异常。双方不是在交易所中交易,而是线下,且约定在厕所,车上等有意避开监控的地点,另外,上线人员在交易时均佩戴口罩、帽子进行遮蔽。

3 交易有“测卡”环节及获利异常。每次上家都让肖某转100元等值的虚拟货币到其钱包地址,交易价格远高于交易平台当天最高交易价格,上家做的可谓是赔本买卖。

以上行为综合来看,很难说肖某不明知对方的钱款有猫腻。

 

03 如果不能无罪,如何争取轻判?

帮信罪,最高判三年,掩隐罪,最高判七年。不同罪名的适用,对当事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法理上讲,掩隐罪是明知上游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帮信罪明知的内容仅限于知道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

但是司法实务中,对于行为人是犯帮信罪还是掩隐罪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晰。正如本人此前的文章分析《掩隐罪能改判帮信罪吗?哪个判得轻?》中所说,同案不同判的乱象是一直存在的。

如何争取轻判?前提是要对两罪名的概念,定性有准确的认知,可参考邵律师的这篇文章《一文梳理:提供账户帮人转账,可能涉嫌的罪名》,里面有详尽的分析。

具体到个案,还要从两罪名的具体构成要件的角度,结合案件事实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界定。

 

文章来源:邵诗巍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