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key CEO:香港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几千万美元申牌成本不属实,应为“几千万港元”

翁曉奇表示,在劃定風險管控水位後,香港虛擬資產監管將進入新階段,如今「穩慎發展」的「穩慎期」階段性結束,進入發展期,畢竟發展纔是硬道理。

6月1日,香港的虛擬資產監管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根據《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AMLO),任何未獲香港政府發放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牌照的機構將被禁止在香港運營。

先前幾天,多家先前申請香港虛擬資產交易平臺(VASP)牌照的全球大型加密貨幣交易所宣佈撤回申請,包括OKX、Gate、Huobi等等,在市場引發強烈反響。與此同時,先前已經獲得香港VASP牌照兩家機構之一的Hashkey Exchange宣佈,獲得香港證監會頒發的AMLO牌照,成爲香港全牌照虛擬資產交易所。針對監管大限後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和香港虛擬資產行業發展前景,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在Hashkey Exchange香港總部採訪了該公司CEO翁曉奇(Livio Weng),以下爲採訪全文。

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 非常感謝翁總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我想請您聊一聊香港的「5月31日監管大限」。HashKey 作爲爲香港虛擬資產全牌照獨角獸,您預期監管大限對市場會有什麼影響?

翁曉奇:據香港證監會官方披露,先前一共有28家機構申請交易所牌照,除了正式獲牌的兩家以外,還有11家獲得了待獲發牌資格(deemed-to-be-licensed)。

在2022年,香港發佈虛擬資產政策宣言之後,就被寄予了厚望。在整個虛擬資產產業,東方力量至少是半壁江山。從全球角度上來看,Top20的交易所,除了少部分像Coinbase這樣在區域市場憑藉合規壁壘「奉旨收錢」(因爲美國的長臂管轄和近期的監管打擊而進不去美國市場)的,大部分全球的交易所跟東方力量還是有很大關係。很多從中國大陸溢位的幣圈平臺看到香港Web3可能有未來,便紛紛選擇到香港申請牌照。申牌機構的另一股力量就是香港本地從事證券、支付等傳統金融公司的派生機構,從申牌數量上看也大致相當。

在本次待獲發牌資格的歸屬上,能明顯感覺到,沒有歷史風險包袱、熟悉香港監管規則、擁有傳統金融經驗和能力的本土機構,獲得了更多的傾向,這也引發了遷移而來地Native Web3人羣一定程度的爭議。週末我跟多位申牌機構的負責人進行了非正式交流,普遍反饋了一種失望情緒。部分因2022年香港政策宣言選擇赴港的機構,可能會陷入觀望甚至離場。

這個現狀背後的根源,根據市場的觀察與評價,證監會未必配備足夠人手對所有Native Web3機構進行全方位審查。因爲多家機構的發展歷史較長,如何避免類似FTX事件、以及確保沒有敏感地區客戶,這些證監會關注的問題是很難進行實質性驗證的。如果倉促做了選擇,有可能對未來埋下風險隱患。如果選其中一部分,放棄另一部分,又很難形成明確標準。

因爲看不清風險,便會抗拒風險。然而所有新賽道新機遇都有風險,要想無風險創新是不切實際和不可取的。這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介於風險和機遇之間的博弈和取捨。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監管對申牌機構無論做何種選擇,都會遭致一定的爭議:

選擇所有Native Web3機構,則讓本土企業不滿;

選擇部分Native Web3機構,則會引發落選的Native Web3機構的質疑;

全部都選,則會遭致已獲牌的機構不滿,也會引發所有申牌機構「僧多粥少」的憂慮;

全部都不選,那所有人都會批評。

不同的選擇,只是換不同羣體產生不滿與爭論而已。

相反的,我個人對香港後續發展有了另外一個方向的預期:香港至少明確擁抱了一個發展路線,這比上一個階段摸著石頭過河的亦步亦趨、投鼠忌器要強。香港監管機構從「做不做」、「怎麼做」的困頓糾結中,最終邁出了關鍵一步,轉變思路聚焦選擇「讓誰做」——讓有信任基礎的金融機構下場做主力,走傳統金融與新賽道跨圈融合的發展道路。至於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則交給時間來驗證。

樂觀地估計,在劃定風險管控水位後,監管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今,「穩慎發展」的「穩慎期」階段性結束,進入發展期。畢竟發展纔是硬道理,香港再不發展Web3,整座城市的未來則需要更多人來找尋方向。

 

接下來香港有望以較快速度嘗試突破的點:

  • 上線更多的主流幣種,打破散戶只能投資BTC、ETH的尷尬局面;
  • 推進BTC、ETH的低風險衍生品落地,例如低倍槓桿、合約等,面向套期保值、期現套利等非投機性的合理交易需求;
  • 市場傳言,有可能推出支援Staking的以太坊現貨ETF;
    大幅放低傳統金融企業進場門檻,加速1、4、9號牌的牌照升級速度,讓證券、銀行等本土金融巨擘和主流流量加快進場;
  • 加速RWA/STO進場,發揮待獲牌機構的優勢,加速傳統金融和Web3在資產上的融合。

 

王豐: 現在Hashkey用戶的羣體是一個什麼情況?區域分佈情況如何?

翁曉奇: 現在香港的持牌交易所中,我們有最大的用戶規模和市場份額。我們主要的用戶羣體還是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於香港當地客戶,另外一部分是全球的華僑客戶。

“5.31”後香港不持牌平臺的客戶會逐步清退,其中大部分將進入到持牌機構,整體上”5.31″會利好於目前已持牌的交易所。

在第一輪的申牌過程中,已持牌的兩家交易所都是付出了大量成本,先是構建合規的結構,申牌過程中在材料上、流程上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從一片混沌中跑出來,也賭上了未來和希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後續申牌的機構就有跡可循,確定性高了很多,只不過走完流程依然需要推進完成諸多環節。

 

王豐: 很多在申請的機構會抱怨現在等的時間太長。

翁曉奇: HashKey當年申牌等的時間可能更長。從19年開始申請,到22年4月才獲得AIP (原則性批覆),23年才正式下牌以及完成散戶升級。不管是SFO還是現在的AMLO牌照,包括業務試運行的過程、正式落地經營的過程,我們也是跟監管一起去探索摸索,走了很多從0到1的彎路。相比而言,事實上後面申牌的機構還快一些。但這種能否獲牌、能否實現商業價值的焦慮感,我們是感同身受的。

本質上,大家都在以不同的維度和形式來期待香港的未來。

 

王豐: 市場上流傳說,如果把所有申牌成本都計入,是幾千萬美元級別的?

翁曉奇:幾千萬美元不一定,幾千萬港幣肯定有。準備審牌材料階段和跟經營階段對應的成本不一樣。對於HashKey這種已經實際經營的,我們整個交易所板塊的投入的確有幾千萬美金,但尚處申牌階段的平臺預計沒有這麼多。

 

王豐: 5.31之後,您預期下一步市場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構?您覺得下一波牌照有可能會什麼時候發出?

翁曉奇:香港市場在5.31之前,實際的狀況依然是非持牌交易所佔主力,雖然我們是持牌交易所裏面的最大的市場份額。全球範圍內,我們CoinGecko排名穩定在TOP10(6月2日排名第7),但不避諱地講,實際規模依然由非持牌所主導。不過,越是這樣便越意味著市場還有潛力。

尤其這次非持牌機構面對著一輪出清,因爲不持牌的機構或者這次沒有拿下來牌照的,或者放棄牌照的,都要選擇對香港客戶進行清退。6月1號要停交易,8月31號要把客戶資產全部清退,所以從6月到8月就是一個清退期,相應的就是持牌交易所會獲得紅利,來把客戶接納過來。我們從最近的數據能看到明顯的變化,我們這周的啟用客戶數同比上週要超過了267%,新增啟用的客戶增加了兩倍多。

我們這次也爲用戶準備了真金白銀的「避風港」活動,來HashKey Exchange交易的新用戶可獲VIP體驗、HSK、BTC等多項獎勵,也是誠意滿滿。

目前HashKey Exchange客戶資沉已經超過了5億美金,還在快速成長中。從去年8月份開始正式運營,我們已經累計完成了4,400億港元的交易。我們也是香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進行掛單交易的持牌交易所,實現了全牌照、全功能。

所以雖然短期內會有一定的動盪,但是長期就意味著香港正式進入到一個全面持牌的階段,對未進場地潛在客戶更有保障。「531」的這一輪政策宣導也是對整個市場的廣泛教育,給香港Web3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目前在待獲發牌資格(deemed-to-be-licensed)名單中的11家,還未正式獲得牌照,最終有可能部分出局,剩下的部分獲得正式牌照,具體的情況還需觀察證監會後續決議。

這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是,縱觀歷史,交易所往往都是在牛市中獲得巨大的成長。已經持牌的交易所是很明確能趕上這輪牛市,對不持牌的還不好說,有一定機率是趕不上的。最終獲牌機構的數量,也要根據香港市場潛力來匹配,一位批牌也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在傳統證券市場上,香港曾經也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最終透過合併成爲香港聯交所,才逐步規範了市場。

 

王豐: 您對這一輪加密貨幣牛市有什麼判斷?

翁曉奇: 這輪牛市是一個典型的機構牛。從傳統金融來看,香港也不是一個散戶市場,而是機構市場。美國今年這一輪的ETF發行,帶來了市場上巨量新增量資金的湧入,香港雖然第一波ETF發起來並沒有市場預計的那麼火,有很多內外部因素,但坐在牌桌上很重要。

如果接下來行情進一步突破的話,那麼新的機構包括香港的、整個東方市場的機構大規模進場,也是一個可預期的事情。我們最近的業務精力很多投入在給傳統金融和大家族做行業知識科普,因爲有一大批的東方資本都在密集研究探討怎麼進場、以多大的規模體量進場、潛在風險在哪裏、前景在哪。

從Web3行業角度來看,中資機構進場看似慢了一拍,但對比其本身過去的行爲模式來看已經很快了。先前香港發行了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第一個以太坊現貨ETF,並且支援實物申贖,可以更好的把傳統的「老錢」跟「新錢」融合。所以從這些角度上看已經比傳統金融快很多了。今年下半年隨著行情進一步的突破,這個加速趨勢將日趨顯著。

香港幾大頭部的ETF基金已經進來了,現在他們只是一隻腳邁進來,一旦牛市行情進一步確立,都有可能讓他們兩隻腳都邁進來,帶來的體量將遠大於現在的。

 

王豐:實物申贖對於那些在挖礦業積存的虛擬資產來說有什麼意義?

翁曉奇:原本Web3行業感覺並不受主流世界歡迎,更多是邊緣、遊離的狀態。傳統金融過去也覺得比特幣、以太坊風險太高,敬而遠之。這次因爲有了ETF並且有政府的政策鼓勵,傳統的「老錢」已經開始改變看法,增加了安全可靠感,加大資產配置力度。

對於挖礦從業者,能夠用BTC、ETH實物換成ETF,一是對他有身份上的好處:如果在香港的話,一直持有這些ETF可以視爲投資,符合港府推出的投資移民政策,就可以藉此獲得香港身份。再一個就是這些ETF可以透過股票市場賣掉,多了一個行業的出入金的通道。另外,在香港的很多金融機構,如果你要買一些相對中高風險的產品的話,你需要證明你是PI(專業投資者),持有這些ETF資產也可以用來證明PI身份。

過去移民身份跟PI身份對於Web3的人羣是極難解決的,現在有了一個通道,那麼香港就會更友好於這些Web3從業者。對於幣圈老「OG」和隱形富豪,在ETF發佈之後,我們能觀察到確實逐步地向香港遷移。

區域政策的發展,對於像我們這樣的持牌交易所還是能夠帶來很大的新的空間。香港在5.31後就進入到全面的合規化,這也是全球監管趨勢的重要一部分,包括全球各地各種政策落地,ETF等重大基建落地。

首先,美國的監管立場已經鮮明瞭,已經開始懲罰那些不講規矩的機構;中國大陸從21年9月24日之後確定徹底不要做虛擬資產行業,這也是很明確的政策;另外一個是香港結束過渡期,進入正式的合規期,代表了第三種政策路線。

全球其他地方主要新興市場,比如杜拜、歐洲MiCA(《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歐洲的加密貨幣市場監管法規),甚至百慕達、奈及利亞等等,這些原本並不是主要市場,都推出了自己的主張。比如,Coinbase拿到了百慕達的第四張牌照,HashKey則獲得了第五張牌照。

全球過去只是一些主要玩家的遊戲制定規則,那麼現在到全球其他國家都陸陸續續的在進入全面合規,之前的「監管套利」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未來大家都要持牌經營,拿牌照、守規矩、保障客戶的資產安全,這種方式日益成爲全球的主流。我們現在正在緊鑼密鼓的獲取全球的牌照,並計劃在未來5年在持牌交易所賽道超過Coinbase,成爲全球第一大持牌的交易所集羣。

 

王豐: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監管,現在全球似乎都是基本在跟著美國的監管方向走,未來您覺得香港會走出跟美國不同的監管方向嗎?

翁曉奇: 實際上已經有所差別了。香港的牌照其實比美國落地的要更早。美國很長時間裏面沿用的是商品期貨管理條例。對比如以太坊,究竟算是證券還是商品,就有很多不確定性,出現監管爭議和訴訟,最近的FIT21法案(美國國會衆議院5月22日透過的《21世紀金融創新與科技法案》)也是美國SEC和CFTC爭奪監管權的情況。

香港雖然看起來監管比較嚴格,但是他很清楚告訴你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叫原生式監管。美國從原來有規定延展出來,那個是叫延展式監管。最近FIT21的加速落地,可能跟來自香港的壓力也有關係。包括這次是香港先批准發行以太坊現貨ETF,或許挑戰了美國的監管神經,原本行業預期美國可能再拖幾個月纔會批准,沒想到5月份就批過了。

香港跟美國其實各有領先的地方,但這一輪牛市的特點就是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進場,進一步鞏固了美國作爲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的地位,鞏固了它的定價權,所以它的影響力要更大。

香港接下來還是有一些能打的地方:比如以太坊現貨ETF香港先做了,美國也跟上了,但是香港有一個大的機會是帶staking權益的以太坊ETF,因爲美國目前的監管態度是不支援ETF持有者staking。
香港能不能在保障客戶資產安全的情況下,又能夠有staking,這可能是一個好話題。staking的好處是有安全、原生式地收益,它會形成一個類似「數字美債」的新興物種。如果香港能率先落地的話,有望虹吸全球的ETF市場,特別是以太坊ETF的市場。過去人們買ETF是要花錢的(認購費和交易成本),如果以太坊ETF能支援staking則還有收益,可能會催生一個新的目前還沒有形成的市場。
還有就是港府目前對於RWA/STO也希望進一步開放給散戶,加速傳統金融和Web3跨圈融合。因爲牛市到頂之後,虛擬資產的投資者會考慮配置部分傳統資產,但又不希望資金出圈。RWA/STO就是一個好選擇,幫助幣圈資金既留在幣圈,又能夠投資傳統資本市場。這樣的投資又進一步盤活香港的整個傳統金融生態。所以這個人羣還是對香港還是很重要的,發展Web3不只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收益,是勢在必行的。

其他還有港元穩定幣,以及海關目前在醞釀的找換店牌照,落地之後可能會進一步促進香港的加密市場的零售化、多元化。

所以,這些如果都落地了,我們相信香港明天還是值得期待的。我堅信,港府目前的態度是先正本清源,有一個清晰的路線後再刺激產業發展。

站在當下來看,彷彿是個「至暗時刻」。但是往往先歷經黑暗,纔有否極泰來。畢竟,一切纔剛剛開始。我們對未來依然樂觀。

 

文章链接